日期:2021/11/27 Click:1147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比如,數字經濟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體系,在原材料、商品制造和銷售渠道全流程中建立了緊密聯系,實現智能化、機械化全生命周期的控制管理,解放低端勞動力,釋放了工業生產的巨大活力。
日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年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全文發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加快科技強國建設。創新,既是數字經濟的內核,也是驅動數字經濟不斷演進發展的動力。5G通信技術的迭代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是數字經濟應用的基礎,正是這些技術創新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除技術創新外,模式創新和監管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模式創新是振興數字經濟的關鍵,促進金融、消費等細分市場的變革。監管創新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動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現代治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在這次會議上,堅持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再次明確。在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數字經濟可以發揮重塑作用,促進前者的質的飛躍。比如數字經濟賦能的工業互聯網系統,在原材料、商品制造、銷售渠道的全過程中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實現了智能化、機械化生命周期的控制和管理,解放了低端勞動力,釋放了工業生產的巨大活力。再比如農業生產,數字經濟的出現使得柔性生產線成為可能,在供需兩端建立了有機聯動的農業生產機制,避免了經濟學中開放蛛網模型的時滯效應,減少了低谷傷農的發生;借助智能化和機械化,可以幫助農業實現大規模生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工業生產率。要素是生產的前提和客觀基礎。先進強大的社會生產離不開高效的要素市場配置,數字經濟可以成為要素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工具。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嚴重損害了實體經濟,也嚴重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匹配。互聯網平臺搭建的在線就業平臺有助于整合勞動力資源和企業需求,通過數字經濟激活就業市場和生產市場的活力,保證居民就業和企業的勞動力供給。如果要素是生產的前提,那么消費就是生產的目的。當前,投資對經濟的邊際帶動作用逐漸減少,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作用大大提高。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有機結合,以創新驅動、優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數字經濟幫助消費市場開拓了許多新的業態。直播經濟、跨境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新的互聯網模式的出現,促進了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豐富了人們的消費渠道。同時,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建立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反向定制平臺,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利于提振消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了產業升級、要素流動、消費擴大等各種發展路線,這是未來10年增長數字經濟的美好愿景。數字經濟將整合要素、生產和消費的力量,形成促進經濟整體質量提升和效率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文章來源:光明日報